大家好,今天要和大家討論的是關於「保險金理賠」的法律問題,在保險領域中,醫療保險金的給付與否,相信是很多人所關心的議題,諸如:今天因病住院,您可能會想了解先前投保的醫療險是否能理賠呢?理賠的範圍與申請的時效又是如何呢?
但保險理賠與否,需以民眾與保險公司所簽訂的個別契約而定,進而詳細檢視該契約的商品屬性、除外不保事項、承保範圍、給付上限額度等等,實不可一概而論之,因而,今天我們將透過案例與大家探討以下幾個問題:
美麗的志玲是一位長年於醫院復健科工作的資深看護師,於民國102年發生了一起嚴重的車禍,造成她的頸椎椎間盤突出,並伴隨著右側肢體疼痛、僵硬、麻痺、癱軟、以及強烈暈眩等多重併發症,恐需開刀手術方可治癒。
然而志玲出於長年復健師的經驗,對於頸椎開刀手術之風險懷有較於一般人還高的警覺心,了解頸錐開刀確實存在一定的風險,志玲非必要不想選擇開刀治療之方式,遂至多家醫院比較各種醫療方案與治療方式,足跡遍及台北、桃園、台中、嘉義、高雄、屏東等各地醫療院所,陸續住院17次,合計268天。
在忙碌的求診、住院及檢查等過程中,志玲開始回想起她曾於去年2月,向大榕樹保險公司投保過「一生平安醫療險」,志玲看到保險契約裡明定:「若因疾病致醫生診斷須住院治療,公司將依約給付保險金。」因而志玲便想據此保險契約,向大榕樹保險公司申請「住院日額醫療保險金」、「住院療養保險金」兩者累計遲延利息一共合計約100餘萬的理賠給付金。
然而,大榕樹保險公司遂以志玲多方求診之紀錄,認定志玲根本就是「看醫生遊台灣」,並舉出第三方醫療鑑定之報告,證明志玲「無非住院不可的必要」,因而,並不符合雙方當初在合約約款中對「住院」一詞之定義,故主張僅符合6天的理賠標準。
此時,志玲在受重傷之餘,還發現自己的保單竟然不理賠!於是她憤而想找律師幫自己爭取應有的權益。
在保險案件的爭議中,最常見的是民眾與保險公司對於契約的文意解釋有所不同,然因保險多為定型化契約,被保險人鮮有變更契約內容的協商能力,再加上保險具有危險共同分擔的功能,於是在解釋條款的過程中,需秉持著誠信原則,因而,若保單條款解釋上出現爭議時,也應做出有利於被保險人的解釋,避免保險公司過度限縮保險範圍,影響民眾利益與保險市場的健全發展。
在今天的案例中,志玲認為自己因病住院的事實符合契約中因「住院」而得理賠的要件,但保險公司卻認為志玲的病情「無住院的必要」,因而未達住院理賠的標準,雙方對契約中住院的定義各持己見,因此法院首先就兩人所簽的契約下去衡量,究竟當初保險契約對住院的定義究竟為何?
於是我們先來看雙方在契約的約定,雙方於該醫療險契約中的第2條第7款裡規定:「本契約所稱『住院』係指被保險人經醫師診斷其疾病或傷害必須全日入住醫院,且正式辦理住院手續並確實在醫院接受診療者。」
法院認為,依該條款約定,住院應合乎以下三要件:(1)正式辦理手續、(2)確實在醫院接受治療、(3)需有住院之必要性,因而志玲雖提出多次診療的住院紀錄,但法院指出,仍需再檢視是否真的全部都有住院的必要性?否則保險公司即不須全額理賠。
但住院的必要性與否,不能僅志玲個人醫生的判斷,需讓多位專業醫生評估過後才可以肯認,於是第一審法院委託了第三專業方醫療機構出具鑑定報告,利用志玲的病例資料與就診紀錄進行鑑定,後續該鑑定指出志玲的病症非急症,實屬復健醫療行為,故採門診復健及藥物治療即可,未達需要住院的程度。
另外,志玲的求診紀錄遍布台灣北中南各地各地,但病歷顯示志玲的身體狀況並無多大異動,但卻屢次於隔數日、當日,旋即更換住院醫院,且有同一醫療院所多次往返的情形,與一般民眾因醫療成效未獲滿意而更換診治醫生的狀況十分不同,因而,志玲的求診紀錄讓法院深深覺得志玲恐有詐領保險費的嫌疑。
看到這裡,案例中的志玲不禁說了:「明明契約中說只要住院就可以申請保險金啊!當初你們的保險員也是這樣跟我說,只是今天就真的因為身體不好去住院,為何你說沒有住院的必要性就不理賠,難道我買到假的保單嗎?不行!我要主張我的權益,領回我的保險金!」
再者,於法理上,我們回歸到志玲與保險公司的契約來討論,本契約所稱「住院」係指被保險人經醫師診斷其疾病或傷害必須全日入住醫院,且正式辦理住院手續並確實在醫院接受診療者。申言之,當中並沒有「住院必要性」的約定,但第一審法院卻擅加此要件去判定志玲無法申領保險金,除悖於法令外,也已經置當事人的真意於不顧,曲解了契約最初的意思,於是本所律師決定幫志玲提起上訴。
第二審法院認為,依志玲與保險公司當初的契約而定,住院僅需合乎(1)經醫師診斷因傷病而須住院、(2)正式辦理住院手續、(3)確實在醫院接受診療,即合於請領保險金要件,因而第一審法院確實已讓「住院必要性」的額外限制,凌駕於雙方的契約本意之上,而無視保險法第54條第2項之規定,顯非依法朝有利於被保險人的方向而為解釋。
第一項:本法之強制規定,不得以契約變更之。但有利於被保險人者,不在此限。
第二項:保險契約之解釋,應探求契約當事人之真意,不得拘泥於所用之文字;如有疑義時,以作有利於被保險人之解釋為原則。
此外,一般民眾欲於何處就診治療,有其各種考量和自由,不得因為志玲住院之醫療院所涉及數個縣市,即認定當然有悖於常理,何況而案例中的志玲確實出於對手術之恐懼、與尋求保守性治療的心態,遂至多家醫院進行必較。
再者,所謂醫師診斷因涉及醫療專業領域,且需視病患求診當時之狀況為判斷,而,第一審法院所提出的第三方醫療機構之鑑定報告,出於專業領域不同、並無「第一時間」直接診治的過程,僅就病歷做事後間接論述「當初無住院之必要」?顯然為事後諸葛之為!因此,該等鑑定報告不足以作為證據支持志玲有詐領保險金的疑慮。
高雄律師 台南律師 男律師 女律師 專業團隊 台灣律師 好的律師 推薦律師 認識律師 勝訴律師 訴訟律師 非訟律師 法律諮詢 法律問題 王瀚誼律師 莊曜隸律師 魏韻儒律師 民事案件 家事案件 刑事案件 行政案件 勞資案件 商務契約 公司法 保險法 證券交易法 民法 刑法 憲法 行政法 課程合作 保險法 證券交易法 公司法 法律顧問 契約撰寫 高雄捷運 高雄市政府 高雄律師推薦 詐欺 投資 法院 判決 勝訴案例 開庭 偵查 檢察官 法官 高雄地院 高雄高分院 高雄少年家事法院 律師見證 公證 朋友 不還錢 訴訟